16岁的小林(化名)在诊室里坐立难安,这个本该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的少年,此刻却为难以启齿的臀部疼痛所困。数月来,他像坐在隐形的图钉上,上课时不停变换姿势,被老师误认为多动症;辗转多家医院接受坐骨结节滑囊炎治疗 ,接受了多次封闭小针刀治疗,效果不佳。后经家长陪同,前往上海某医院就诊,教授建议进行心理评估,但患者拒绝。
疼痛却像被施了魔咒般顽固。疼痛逐渐加重,开始影响日常生活,最终,患者抱着一丝希望来我院就诊。 在湖州邦尔骨科医院叶博士详细询问病史和症状后,发现患者双侧臀部疼痛点位于双坐骨结节内侧上一厘米。磁共振检查显示双坐骨结节内侧上骨内表面有一厘米大小的水肿影。 医生初步诊断为双阴部神经卡压综合征。
藏在骨盆深处的"疼痛密码"
阴部神经由骶神经前根编织而成,如同精密电路的支线,穿梭于梨状肌与尾骨肌之间,经坐骨小孔抵达会阴部。这条神经掌管着会阴部感觉,却在久坐时被骨盆结构反复压迫,如同电线被石块压住般发出警报。职业自行车手因车座长期顶压坐骨棘引发神经痛的案例,正是此类损伤的生动注脚。但鲜少有人意识到,教室里的硬板凳同样可能成为"隐形杀手"。
经过我院叶博士用CT引导将阻滞针精准送入Adcock管道(坐骨棘尾侧通道),患者疼痛瞬间缓解。
这个病例提醒我们:当青少年出现持续性体位相关疼痛,且常规治疗无效时,建议寻求疼痛专科医生。通过详细的病史拼图、查体线索和影像验证,往往能发现被表象掩盖的真相。记住,每个疼痛信号都是身体的求救信,值得被认真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