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接力:彭州市关爱援助中心为独居老人撑起一片天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彭州市天彭街道西海社区一间安静的屋子里。85岁的刘某辉(化名)老人坐在椅子上,社区网格员杨洁送来当天的早餐,还帮助他服用降糖药。这样的场景,在过去二十多天里,已成为这间屋子的常态。

这背后,是一场由彭州市民政局关爱援助中心发起、多方接力的生命守护行动,也是基层社区照护高龄独居老人的一个缩影。

丧偶之后的风暴

时间回到2025年3月。

原本在颐养院生活的刘某辉,因老伴突然离世而情绪波动。这位曾担任当地某局局长的退休老干部,执意要回他熟悉的家里。然而,本人年事已高而且有糖尿病,加之丧偶带来的精神打击,使刘某辉老人近期出现了神志不清的状况。他唯一的儿子远在美国工作,对他的情况一无所知。

“我们定期随访时,发现刘老状况令人担忧。”彭州市民政局关爱援助中心的社工回忆初见刘某辉时的情景说:“他没有按时吃药,饮食不规律,生活环境也需要改善。独居,对这位老人而言意味着极高的安全和健康风险。”

一场多方联动的应急守护

彭州市民政局关爱援助中心与西海社区在联合随访中发现这一紧急情况后,迅速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120急救中心和110警务中心的专业人员接报后,第一时间到场评估,为后续多方力量介入奠定了专业基础。

尽管老人当时拒绝离家就医或去养老机构,但一个由关爱援助中心和社区党委牵头,整合了社区居委会、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的临时工作专班迅速成立。工作组几经周折,终于联系上刘老远在美国的儿子,清晰告知其父亲面临的困境。

“我们理解子女在外打拼的不易,但也必须让他们了解父母面临的真实风险。”社区党委书记刘钢说,“沟通后,他儿子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承诺会尽快回国处理。”

在等待其子回国的日子里,社区及相关各方织起了一张紧密的临时安全网。

社区里的守望者

这张网,由无数细致的关怀编织而成。

每天,由网格员杨洁、社工兼组长杨加英、业委会成员罗先华和黄贤建、物业人员付丽森组成的探视小组轮流上门。他们不仅是“监督员”,提醒或协助老人用药;更是“送餐员”,确保老人能吃上营养均衡的热乎饭;还是“清洁员”,帮助维护基本的生活环境。

“更重要的是,我们是‘陪伴者’。”一位负责心理慰藉的社工曾倩说,“刘老刚经历丧偶之痛,又独自居住,那种孤独感和低落的情绪需要专业的心理疏导和照护人员的陪伴。”

物业增加了楼道巡看的次数,邻居们也被发动起来担负“守望者”的角色。一个原本因子女缺席而形同“空巢”的家庭,在社区力量的介入下,重新获得了支撑。

从临时守护到长远安置

二十多天的守护,不仅化解了刘某辉老人迫在眉睫的风险,也为形成根本性的照护方案赢得了时间。

刘某辉的儿子回国后,社区和关爱援助中心及时组织了家庭会议。基于对父亲身心状况的全面了解,以及社区提供的专业建议,他最终决定将父亲接至重庆老家,安置在临近亲属的居住环境里,以便就近照顾。

这个方案,既落实了子女的赡养责任,也尊重了老人的家庭情感需求,实现了从临时救助到长期安置的平稳过渡。

“我们多方协调照护老人的安全和健康,也尽力尊重他本人的意愿。”彭州市民政局关爱援助中心负责人吴仪表示,“这不是简单的安置,而是通过耐心工作和心理支持,最终促成一个由家属参与决策、符合老人根本需求的方案。”

作者/小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