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一丝而塑万形,以顺势之柔,成就东方之美。花丝镶嵌作为中国细金工艺的代表,背后承载着丰厚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2025年4月18日紫禁书院内,由北京故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的“一城一非遗”项目系列活动之北京站——“錾古铸今 一丝万象——花丝镶嵌传承创新座谈会”成功举办,来自不同领域的数十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开展花丝镶嵌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的对话。
(“一城一非遗”花丝座谈会)
出席本次座谈会的嘉宾包括原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赵桂玲、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学术院长孙冬宁、文化策展人韩德昌、花丝镶嵌技艺传承人杜建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凡、“一城一非遗”项目发起机构潮宏基珠宝有限公司总经理蔡中华。会议上半场聚焦“錾古”,从馆藏文物的寓意解读,到文化展览的现代回溯;下半场着眼“铸今”,探讨时代浪潮下手工艺的不可替代性、品牌力量对非遗活化的赋能。
(座谈会嘉宾从左到右为:周新、孙冬宁、赵桂玲、韩德昌)
座谈中,赵桂玲老师以故宫博物院藏金银器的工艺为引,带我们进入宫廷花丝的奇珍世界——“花丝在档案资料中大多被称为累丝”,像金累丝嵌松石坛城、金累丝嵌宝石七珍八宝、金累丝花囊等,每一件都很精致。文化体现方面也都是吉祥、长寿、福禄等传统题材。孙冬宁院长以东方美学的基因密码定义其价值,他提出非遗未来发展的三个关键词——生态化、数字化、情感化,并强调“善用文化工具,营造文化场景,催生文化生态”。正如其所言:“既要挖掘非遗的历史内涵,更要赋予其时代活力。”
(座谈会嘉宾从左到右为:周新、张凡、杜建毅、蔡中华)
杜建毅老师坦言“这54年,只做了这一件事情”,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始终与花丝为伴。“花丝和镶嵌是两件事,我一直在想,怎么让他们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张凡教授,以学者的敏锐胆魄,为花丝镶嵌注入当代美学灵魂——从风雨桥中提取中式建筑韵律,从山水画中捕捉留白意境,“我就一直在想,能不能用花丝做一些自己和朋友都真正喜欢的东西”张凡如是说。文化学者韩德昌以策展人的视角,主张通过光影装置与沉浸式叙事,让观众触摸到工艺的温度,“我们会站在观者的角度,重新去看这个工艺”。
(潮宏基珠宝总经理蔡中华)
最后,“工匠和工人有很大的区别,工匠是用心的,工人是用手而已”蔡中华总经理分享道,“传统是过去式,但传承传统是正在进行时。真正的传承,在于让非遗融入时代,让技艺走进生活;让非遗符合时代需求” 。
现场还从花丝工艺的经典工具、传统纹样,体现精湛技艺的传统作品,以及融合现代美学与传统工艺的当代艺术品三个方面进行展出。花丝嵌宝如意是传统的吉祥之物,寓意吉祥,錾花细致,錾有“寿”字、仙鹤、祥云、蝙蝠等,传达顺心如意、事事皆如意的美好寓意。融合现代设计宜古宜今的凤舞珐琅花丝扇运用花丝勾勒细腻扇纹,配以珐琅灵动流彩,有着精工绝技、宜开宜合的传统外形。现场共计展陈50余件精美展品,系统性地呈现了花丝镶嵌的八大核心技艺,也为到场的嘉宾们呈现了栩栩如生的花丝设计演变历程。本次活动由潮宏基珠宝有限公司特别支持。
(座谈会现场展出花丝藏品)
作为花丝镶嵌现代传承的领军者,潮宏基的参与让这场对话更具实践深意。从抢救性保护濒危技艺,到推出开创性创新的现代花丝首饰;从搭建花丝手工坊,到培育新生代匠人、兴建臻宝博物馆;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走向上海时装周巴黎时装周的T台; 潮宏基以商业智慧构筑非遗活态传承的生态闭环。
一路走来,从孤军奋战的踽踽独行,到现在见证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非遗参与者,潮宏基始终在坚持着,坚持做一个破局者,做一件难且正确的事。这恰是潮宏基的愿景——让传统技艺从“遗产”变为“资产”,在人文、艺术与商业的共振中,为非遗注入“活水”,找到属于品牌的东方解法。